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叛徒张国焘的一句话字字戳心,令人感慨万分

2022-06-03 17:08:02

机柜空调厂家

开国上将许世友曾说:“在党内,除了毛泽东,谁也不是张国焘的对手。”

1976年9月9日,秋风寂寥,一声长息止步秋夜,一代伟人与世长辞。

刹那间,举国悲痛,万民悲泣,世界朝野道不尽无限思念。

当面对亦敌亦友的毛主席逝世,曾作为共产党人的张国焘面对记者仅用十字诉尽衷肠。

那么,为何作为早期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张国焘晚年会远在加拿大定居?

他与毛主席之间为何被称作亦敌亦友?

知悉毛主席的离世,他又是作何感悟?

相识北大

张国焘从小出生在江西萍乡富裕人家,家世显赫,父亲为官又经营钱庄,家里粮田数百亩,在当时被称为地主。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湘潭,默默无闻,父母务农,家里生活开销勉强支撑。

而这样家庭差距悬殊的两人却因为共同求学路相交于北大。

1916年张国焘顺利考上北大,而北大当时的校长是蔡元培,他秉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在教师的聘任上也是主张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

因此在当时的环境下,北大的校园里也充斥着共产主义和保守主义两大思想的较量。

平日里在家中,张国焘便与父亲有过新旧思想的摩擦碰撞,而在陈独秀和李大钊的影响下,张国焘对于新思想更加充满了求知的渴望和热情。

因此在最早的共产主义信仰者中,张国焘便是其中之一。

凭借出色的口才和过人的组织能力,张国焘迅速地在北大中成为宣扬共产主义思想的学生领袖。

两人第一次晤面正是1919年。

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的毛泽东在杨昌济的推荐下进入北大作为旁听生学习,同时担任图书管理员以此解决温饱问题。

在一次交流会上,以曾经发表过的一篇《体育之研究》获得邵飘萍的青睐,后在李大钊的引荐下,毛泽东与当时的信仰共产主义的张国焘有了第一次会面。

李大钊的初心是希望两位有志青年能互相交流学习,成为彼此的良师益友。

可出身富家,凭自己实力考上北大的张国焘从骨子里便瞧不起这个乡下来的旁听生,因此两人在简单寒暄后,并没有了深入的交往。

在毛泽东的回忆中曾说:“我的职位低微,只是一名图书管理员,对他们来说我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我对他们谈论的政治、文化话题很感兴趣,也想与他们交流想法,可他们瞧不上我这个乡下来的,更没有兴趣听我的南方口音。”

各奔南北

五四运动爆发后,张国焘的表现积极,被推选为北京学生会联合会讲演部部长。

仅仅20出头的青年,作为五四运动学生中重要的领袖之一,与李大钊等人一起创建了早期的中国共产党,随即成为一名党员。

“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独秀如橼笔,日月双星照古今。”

1920年3月李大钊领导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小组研究会,10月正式取名为“共产党小组”,同年5月,陈独秀领导成立上海马克思小组研究会。

在此前,陈独秀与毛泽东已有过深入交流,陈独秀甚至可以称作是毛泽东的伯乐,因为《体育之研究》正是陈独秀独具慧眼从众多的稿件中筛选而出发表于新青年。

在毛泽东担任北大图书管理员期间,也多次与陈独秀交流心得感悟,陈独秀也十分欣赏毛泽东谦虚求学、诚恳问知的态度。

因此同年在毛泽东去上海拜访陈独秀时,也交代给毛泽东一个重要的任务—回湖南组建该地区早期的共产党组织。

在陈独秀的支持下,同年11月,毛泽东与何叔衡、彭璜、贺民范、陈子博、彭平之等6人成立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

再次相遇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来自中国各地的十三名中共代表齐聚上海。

而张国焘一改往日模样,当他见到曾瞧不上眼的毛泽东,主动上前拥抱,并热情说道:“毛润之,一路辛苦了。”

作为李大钊的代表,张国焘便带有一种主人翁的身份迎接各地代表。

在一大会上,各地代表纷纷发表见解,而张国焘也是第一次认真观察这位湖南的乡下代表毛泽东。

会后,张国焘回北京主持领导工人运动,而毛泽东则回湖南负责农民运动。

而这次的相遇,也让张国焘对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国焘回到北京后,第二年便被军阀抓获,在经受不住严刑拷打的折磨下,供出了13位共产党员,其中第一个就是自己的恩师李大钊,因此李大钊之后被捕牺牲,张国焘难辞其咎,而他的供述材料在1949年后才被发现。

正面矛盾

1924年孙中山创立黄埔军校,被称为“将帅的摇篮”,尤其是一期的学生被称作天子门生,其中便包括被视为蒋介石的接班人蒋先云。

蒋先云是“黄埔三杰”之首,也是首个被蒋介石提出留下的毕业生。

1926年,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并公开下令中国共产党员如若不退出共产党员,就必须离开黄埔军校及第一军。

蒋先云率先提出离开黄埔军校,放弃高官厚禄,但坚决不会退出共产党。

可北伐战争将近,蒋介石希望蒋先云前来任职,通过陈延年的劝说下,蒋先云只得将恩怨暂时放下,出任北伐军司令部秘书、总司令官副官。

当蒋介石通过北伐独占胜利成果后,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

这一行为也让蒋先云彻底对蒋介石失望至极,在被蒋介石闲置1个多月后,投奔武汉。

可武汉方面知道他得罪了蒋介石,没有人敢接纳他,而中共党内对蒋介石几次三番地挽留他也心存疑虑。

因为四一二事件,蒋先云发出声明“蒋贼不除,世无天日”,可不少人拿出不久前他们的合影,党内的质疑、攻击的声音也逐渐增多,这不免让蒋先云寒心。

1927年,蒋先云被党组织任命为第11军26师77团团长兼党代表,张国焘怒火冲天地跑去质问,并对蒋先云做出一系列无谓的审查,这一度让蒋先云道出:“这么难,还不如死了”的绝望直言。

张国焘认为蒋先云先前在黄埔如此深得蒋介石的喜爱,蒋介石怎会轻易放他出来,他一定是国民党派来的奸细,来破坏我党的革命事业。

可张国焘的想法遭到毛泽东的反对,他提出蒋先云在周恩来身边做过秘书,对他的熟悉程度,周恩来再了解不过,何况蒋先云一直以来是反对蒋介石的做法,并且像蒋先云这样的人才,更是难能可贵,尤其蒋先云对共产党坚定不移的决心,党内更应该包容珍惜这样的同志。

可无论毛泽东怎么争取,张国焘都不同意蒋先云成为我党的干部。

可就在不久之后的北伐战争中,蒋先云壮烈牺牲,留下遗憾。

再次质问

1927年,中共中央决定临时转移到武汉,毛泽东和张国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

在会上,毛泽东对现有农民进行走访调查后,提出开展土地革命、扩大农民武装及建立农村民主政权。

甚至提出:“矫枉必须过正。”

而这一观点在张国焘看来是存在“左倾”思想,张国焘质问毛泽东,若是按照“有土皆豪”的观点,那你毛泽东也是在湖南有土地的农民,难不成你也是“土豪”吗?

毛泽东哈哈一笑,并不认同他的比喻。

而张国焘之所以如此咄咄逼人,正是因为从出生起他习惯众人俯首帖耳,众星捧月的感觉,不容得别人反驳他。

最后张国焘也客观评价了毛泽东在农民运动中的极高贡献。

当时毛泽东在湖南已是土豪、军阀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作为中央常委的张国焘指派毛泽东去四川担任省委书记,一是保护他的人身安全,二也是为在农民运动上有更好的作为。

可毛泽东拒绝了他的好意,他一心要回湖南去,要坚持做好农民运动。

不久后,毛泽东带领队伍发起秋收起义,实行土地革命。

“左”倾冒险主义

1931年,张国焘从苏联返回后来到鄂豫皖根据地主持工作,在他的领导下,红四方面军的势力也逐渐成为红军中的佼佼者。

当时还存留一部分反革命分子,而张国焘提出肃反运动,其根本是为排除异己。

在会议上,张国焘也明确表示有文化的人就是富农出身,富农就是国民党,国民党就是反革命,反革命就要杀,甚至打了败仗,他也会认为是战士故意为之,哪怕战士们难得吃一顿饱饭,也会触及他的逆鳞。

而张国焘的残忍就在于当时审判竟使用被废除的酷刑,灌辣椒水、手穿竹签子、站火砖等等残忍至极的手段屈打成招。

在这场肃反运动中,12个团6000余人惨遭迫害,他们并非死于保卫国家,捍卫革命的战场上,而是被一己私利所毒害。

长征路途再相逢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的两位领导人,毛泽东和张国焘在电报中相约在懋功两河口会见。

在前往两河口的路途中,毛泽东见路两旁张贴的标语“欢迎三十万红军”,转头便问红四军干部“你们是怎么知道中央红军有三十万的?”

干部回答是根据张主席推算出来的,张国焘认为中央红军比他们多几倍的人数是再寻常不过的,即使一路上有伤亡人数,那他预计的三十万人也是留有余地了。

毛泽东听后,看向远方若有所思。

那天清晨,大雨倾盆,山川、河流、小镇都被大雨笼罩。

所有在场的中央领导人一字排开,冒雨等候张国焘以及前来援助的兄弟部队战士们。

双方见面后激动不已,热情拥抱问好。

为了表达敬意和感谢,毛泽东当晚还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张国焘见到为数不多的红一方面军战士,他心中不免疑惑:“是这支队伍让国民党的围剿一次次失败的吗?这支队伍还剩多少人?这支队伍还可以作战吗?”

带着一系列的疑问他找到曾经与他共事的周恩来,一阵寒暄后,他立刻问出自己的疑惑,周恩来因为南昌起义对张国涛的印象并不好,并且先前了解过红四方面军的实际人数,因此在张国焘说完自己队伍还剩十万人后,周恩来也上调了一些人数,报出还剩三万人,尽管如此,张国焘还是略微吃惊,这与他先前预想的人数可相差十倍。

随后他又跑去询问朱德,朱德并不了解张国焘的为人,一五一十地告知了他现在的中央红军还剩一万多人,张国焘不敢相信自己所听见的数字。

从此之后,张国焘的心理也开始有了变化。

原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曾说过:“张国焘始终摆出一副主人的架子。”

针尖对麦芒

自从张国焘了解到红一方面军真实情况后,在党内愈发的争强好斗。

毛泽东同张国焘讨论会师前红四军的作战战略计划,被张国焘恶意揣测成是毛泽个人猜忌心太重。

为了解决“在什么地区创造新苏区”的问题,以便快速确认战略计划,第二天中央召开两河口会议。

在会议上,张国焘提出“北进计划”、“西进计划”以及“川甘康计划”,中心思想认为可以向成都进攻,对南面的敌人可以精准打击。

而毛泽东的发言围绕的是蒋介石的部署,并非单一地从红军的角度来评判优胜劣汰,他强调在当前形势下,党内必须团结一致,统一决策和指挥,可张国焘坚持自己的计划,但最后因为支持人数较少,提案没有通过,他被迫同意北上的方案。

而张国焘并不是轻易低头的人,他先是挑战中央的战略方针,随后被解除军队的直接指挥权,之后又是擅自隐瞒彭德怀签署文件,以便获取苏联方面的军事援助,从而创造自己的王国。

随后,海打战役的失败也被认为是张国焘在从中作祟,导致伏击失败,破坏了当时的战略部署。

拥抱到决裂

对于张国焘的错误,中央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容忍,因为张国焘是知识分子出身,又是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可以被认作是共产党出身,中央也是一致认为他是可以改正自己的错误。

此外延安会议后,毛泽东也真切地说道:“张国焘入党以来,还曾在若干阶段是在党的路线下工作的,但他的机会主义问题是必须要指出来的。我们应该用诚恳的态度要求张国焘转变,抛弃他的错误,今后应从头做起。”

林伯渠甚至自掏腰包邀请张国焘聚餐,并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党内同志各有所长,要顾全大局,统一战线,团结一致。

在当时的形势所迫下,张国焘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可他心理上已经出现过分敏感、自卑、狂躁,因为一点小事就与人争辩,大发脾气,最后萌生离开党的想法。

为了挽救这个曾经忠实的共产党人,中央领导人也一度在规劝,可张国焘去意已决,并且选择叛逃投靠蒋介石,但他见到蒋介石的第一句便是:“兄弟在外,糊涂多年。”

随后发表声明彻底退出中国共产党。

张国焘自作聪明认为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曾经的领导地位,蒋介石会对他委以重任,可他忘记,蒋介石本就是一位生性多疑的人,今天你既可背叛共产党,他日也可以背叛国民党。

因此蒋介石只是将他安排在军统展开特务工作,对他采用“尊而不敬,用而又防”。

国民党战败后,张国焘一家也跟随去了台湾,可蒋介石认为他没有可利用价值,就将一家人赶了出去,随后几经周折,定居加拿大。

十字总结

1976年,中国伟大领袖毛泽东于9月9日与世长辞。

这一则消息铺满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举国上下除了悲泣,再无其他声音。

远在加拿大的张国焘得知此事后,面对记者他沉默良久说出:“我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仅仅十个字却内含了一生。

曾经屈辱和无奈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迎来的是崭新而又光辉的明天。

在张国焘的回忆录中,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与毛泽东的路线不同,而并非自己的信仰、思想不够纯粹,因此直至他逝去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过去的历史我们要谨记,未来的发展我们要砥砺前行。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我们

楚北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教育科研、体育健康、商旅生涯、国际资讯、综艺娱乐、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版权信息

楚北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