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市场化改革 不是简单粗暴“涨电价”

2022-03-02 14:35:43

  稳妥地推动电力市场化,是化解煤电价格不协调的唯一途径。

  “市场煤、计划电”,是今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十几个省市拉闸限电的原因之一。10月12日,国家发改委作出反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决定有序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燃煤发电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在“基准价+上下浮动”范围内形成上网电价。

  这一通知换个通俗的说法, 就是 “计划电”将进一步随着“市场煤”的行情,随行就市。其实,就是部分“涨电价”。

  电价一直是个敏感的问题。在过去的几个月,动力煤期货价格急剧攀升,从550多元/吨急升至1200多元/吨,短期内也看不到企稳之势。“计划电”随行就市有没要必要?对于居民和企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企查查数据显示,近10年全国煤炭相关企业注册量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新京报/制图

  “市场煤”与“计划电”价格不协调

  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前进,很有必要。“市场煤”与“计划电”价格不协调导致的弊端,终究要找一个逐渐化解的办法。

  回顾一下煤电联动的历史,就可以发现有多少弊端:在煤炭产业完成市场化改革以后,煤电实施的价格双轨制,煤炭价格浮动对电价的冲击是挡住了,但电力的真实价格也实现不了,导致电力企业动力不足,居民对电价和电力企业也多有抱怨。

  2005年我国开始启动煤电联动机制,煤炭企业供应电力企业的煤炭实行低价的“重点合同煤价”,其余煤炭供应价格实施市场价格。这实际上是在煤炭行业实施价格双轨制。这导致当重点合同煤价低于市场价时,煤炭企业会违约不卖给电力企业煤炭;重点合同煤价高于市场价时,发电企业又会弃约转买市场煤。直到2013年,“重点合同煤价”被取消。

  此后,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又经历多次调整。目前的机制是,煤炭价格上下浮动不受限制,而电价则一直受限于上下浮动分别不超过10%、15%。弊端就是当下部分省市所显现的问题:煤价翻倍上升,电价只能小幅调整,发电企业越发电就越亏损,所以今年出现了火电设备大量闲置的现象。

  问题何解?稳妥地推动电力市场化,是化解煤电不协调问题的唯一途径。

  ▲2020年,我国居民生活用电量占比不足15%。 图/新京报数读财经

  改革不会让电成为“电老虎”

  对于百姓来说最关心的是,改革之后,居民用电会不会因为“计划电”不那么“计划”了而受到影响,用电成本会不会大幅增加?

  答案是不会。国家发改委强调,改革实施后,居民、农业用户、执行居民电价的学校、社会福利机构、社区服务中心等公益性事业用户将和以往一样购电用电,方式没有改变,电价水平也保持不变。

  既然电力市场化改革是方向,为什么居民用电不变?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电力市场化改革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障民生。考虑到全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仍然较低,不能让电成为“电老虎”是应有之义。

  另一方面,2020年居民用电约占电力消费的15%,居民用电并非耗电大户,拉高居民电价解决不了发电企业设备闲置的问题。

  真正的耗电大户是高耗能行业。目前,仅冶金、化工、有色金属、建材四个行业的电力消费量,就占整个电力消费量的40%左右。所以,不难理解,发改委通知为何要说“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不受上浮20%限制。”

  至于其他工商业户,发改委通知要求,“有序推动尚未进入市场的工商业用户全部进入电力市场”,“鼓励地方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用电实行阶段性优惠政策”,这意味着工商业企业用电成本可能有所增加,但主要成本将由高耗能行业承担。

  ▲4分钟看懂我国电力如何供应。 视频/新京报动新闻

  能耗双控目标不会改变

  还有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这一轮电力市场化改革会不会影响到能耗双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火力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比例高达73%。可以说,燃煤发电绝对是我国的主力电源。

  如果进一步理顺煤电价格机制后,发电企业的热情有了,煤炭的销量也有了,会不会增加对煤炭的依赖度,影响能耗双控达成目标?

  其实,这在10月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说得比较清楚:“推动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在一定时间内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

  这意味着,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不会列入能耗总量,这样就可以部分缓解地方的双控压力,激励地方加快清洁能源建设。

  因此,这一轮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思路,是在保障民生的基础上,以宽幅浮动的电价为杠杆,优化能耗结构和产业结构,而能源双控也不会停步。

  至于“拉闸限电”,只要不“一刀切”,并随着反周期性的贸易环境逐渐恢复正常,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将会大幅降低。

(文章来源:新京报)

文章来源:新京报
医学视频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我们

楚北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教育科研、体育健康、商旅生涯、国际资讯、综艺娱乐、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版权信息

楚北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