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北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教育科研、体育健康、商旅生涯、国际资讯、综艺娱乐、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2-02-23 02:08:01
免费手机云在线看最火影视 https://www.shoujiyun.cc
本 文 约 5580 字
阅 读 需 要 8 min
彩 色 照 片 皆 为 作 者 本 人 拍 摄
1 天童道上
明洪武十三年(1380)七月的一天,宁波城外太白山小白岭下,一身形矫健的黑衣僧人芒鞋竹杖,独自踏上了一条幽长的苍松古径。
他并不急于赶路,一边欣赏两侧红叶初堕,一边从容移步于爬满苍苔的滑石窄道之间。秋风起萍末的季节,时有爽气拂襟,道旁植于唐代的古松掩映参差,泻下一路光影斑驳。
上:今日的松径与山门;下:清末民初的松径与山门
黑衣僧人俗姓姚,法号道衍,四年前奉旨修禅于苏州西山海云院。此番他南下云游,经由东海,入甬东,欲访名山胜地、古佛名儒。宁波太白山上的天童禅寺历史可追溯至西晋,且与西山海云院同属临济法脉,自然不能错过。
就这么边走边游地行了近 20 里,松林将尽处露出拔地而起的青山。再往前走一小段,一座凌空而设的楼阁浮现山间,在烈日的直射下闪烁着金银色的光彩,那便是“天下禅宗五山”之一的天童寺所在。
东南佛国,天童古刹
村村桑柘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
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
王安石《天童道上》
北宋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曾徒步巡视至天童寺,写下这首极富画面感的诗作。而道衍的诗是这样写的:
烟霞林麓拔地起,金银楼阁凌空设。
欢然如入芙蓉城,庞眉老禅来出迎。
道衍《题太白山图》节选
当 20 里行尽,遍看道旁太白山色,尘心如洗,即见佛国。北宋至明初 300 多年过去,这般体验并没有因为时光的流转而褪色。
寺内的溪涧、唐柏
远道而来的道衍受到了天童寺高僧的热情接待,他们畅谈竟夜。
几个和尚凑在一块儿,自当切磋佛法,但这并非是他们之间唯一的交集。有一个人,很难想象没有出现在他们彻夜的谈话中——时年 73,名满天下的王蒙。
2 太白山图
王蒙字叔明,赵孟頫的外孙,诗画继承家学,是“元四大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在元末官理问,后因天下大乱,辞官隐居杭州黄鹤山中,自称“黄鹤山樵”。
王蒙和太白山天童寺的渊源由来已久。大元至正末年,王蒙受天童寺时任住持元良禅师 (号左菴) 之请,来到太白山上做客,并为天童寺留下了一幅鸿篇巨制。
元 王蒙 太白山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深秋时节,除了常绿的夹道松,其他草木已转红、泛黄,王蒙笔下却没有一丝的萧瑟,而是充盈着恬淡与自足。
从小白岭下的村庄到卷末的天童庙宇,蜿蜒曲折的 20 里松径上有人骑驴而往,有人策杖而游,文士带着僮仆携琴访友,长官率着侍从结队成群。一路上,他们会遇到挑担的山民,从山中带出土产换取日常的家用;还有头戴斗笠的云游僧,身披元代流行的黄色僧衣,赶赴一场入世的修行。
松径里的来来往往
当观者将视线投向远方,连绵起伏的群山之间有依山而结的草庐,田亩之上的耕牛与农夫,以及湖海中来去飘渺的渔叟,这是王蒙隐居图式中的常见元素。
隐居图式的常见元素:草庐、农人、渔叟
《太白山图》并无确切纪年,但从卷末段所绘的天童寺建筑格局,依然可以做大致的推测。
“至正十九年 (1359) ,元良禅师主寺,重建朝元阁,铸万尊铜佛供于内,阁旁增置鸿钟、乾藏二楼。另又建三堂,即法堂、大鉴堂、东西蒙堂。”《新修天童寺志》
天童寺部分格局
1359 年时任天童寺住持元良禅师重修朝元阁,又于阁旁增置二楼、三堂。考虑到元良禅师于 1365 年即卸任退隐,王蒙访太白山的时间应在 1359~1365 年之间,比道衍早了大约 20 年。
那差不多也是王蒙和道衍定交的年月。
3 深秋林馆
大元至正二十四年 (1364) 九月,王蒙在苏州。
他游玩了著名的灵岩山后,应闻讯赶来的松江府判官张德机之请作了一幅《竹石图》,并题诗四首记游。目前传世王蒙的墨竹只有两件,另一件极有可能也作于此时,受画人为苏州城外相城灵应观的道士席应真。
王蒙 竹石流泉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席应真字心斋,读书知诗外精研《易经》,深通兵略、阴阳术,是一代道流高士。画毕,王蒙题诗道:
萧 □ 翠叶复萧萧,何处仙人吹 □ 箫。
环佩声随丹凤远,碧空如水夜迢迢。
黄鹤山中樵者王蒙为心斋老师画并题。
户外风摇翠竹,秋声飒飒,恍然间仿佛听见不远处传来熟悉的箫声。而待“我”四下寻觅,仙人已乘着丹凤越飞越远,只留下如水的碧空和难以消磨的漫漫长夜。
诗中的仙人是谁?第一反应毫无疑问指向受画人席应真。但若真这么简单,则王蒙此画必非当面所作,否则不应有想见不能见的怅然;反之,若是王蒙当场所作,则诗中“仙人”必不是席,他只可能是二人共同的朋友,而且与两者的关系亲近到无需点明就可意会。
竹石流泉图上相邻的两则题跋
在王蒙的题诗之后,紧跟着的是一则道衍的题诗:
短短风梢拂涧隈。澹云寒影暮徘徊。
却思林馆深秋夜。曾共挑灯听雨來。
僧衍。
道衍自 14 岁于苏州妙智庵出家,不久又拜入道士席应真门下,尽得其绝学。作为师父的得意弟子,在画上作跋无可厚非。但他的题诗不寻常之处在于,它完全是对王蒙诗的回应:
溪涧流泉处风拂短竹,日暮后月光洒下,倒映着摇晃的竹影和流动的云影,相与徘徊。看见这样的情景,不由得令“我”想起多年前那个林馆深秋夜,曾共你挑灯夜话,对坐听雨。
王蒙画山石常用的牛毛皴解锁皴
台北故宫张光宾先生认为,此际王蒙或由道衍介绍,一同跟随席应真学习兵法。但更合理的解释或许是:王蒙这年秋天游历苏州,在访灵岩稍早或稍后过灵应观,不料道衍外出,于是王蒙在送与其师的画中题诗以寄相思。道衍归来后经师父讲述经过,遂作跋。
巧合的是,这一年秋天道衍确实有段时间不在苏州。
“又十年,公之孙愚菴主径山,录衍掌记……至正甲辰(即 1364)秋,衍归自径山,(于)海云拜公之像……”《百犬泉铭并序》
他被杭州径山寺的愚菴禅师录为掌记,秋天才还回到苏州,确有可能与王蒙擦身而过。
4 龙河对坐
1364 年秋天的错过虽然遗憾,好在来日方长。
四年后,朱元璋的军队攻破大都,一举将蒙古人赶回漠北。隐居大半生的王蒙也终于等来了出世的时机,出任泰安知州。不过他已到了花甲之年,没做几年就告老南还。
天下已太平,似再无重回黄鹤山隐居的必要。南京是京城所在,汇聚了他的很多高僧、达官、士人朋友,也就成为他经常活动的地方。他多寓止于天界寺,那里有他的好友宗泐 、日章,以及后至的道衍。
王蒙 具区林屋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的受画人即为释日章
洪武八年 (1375) ,朝廷“诏通儒书僧试礼部”,道衍应诏赴京,留居天界寺。可惜此次考试,他只被赐予僧衣,未被授予僧官。
元末时,苏州人才辈出,最著名的有“北郭十友”,其中就有道衍。新朝建立之初,当年齐名的友人如高启、 徐贲、 宋克 、张羽等大都早道衍一步得近天颜。只是伴君如伴虎,一年前,高启因作《上梁文》被朱元璋腰斩。
现在是否就是入世的良机?精通阴阳术数的道衍似乎并不着急。至少和王蒙朝夕共处的一年多时间里,他过得无忧无虑,潇洒痛快。
天童寺内的自在生灵
“双竹图,余与山人在京寓龙河时求山人写寄守仁者。山人已告老归杭,余亦还于旧业,相去数阅月矣。今守仁出示此图,因想其双玉并立,晴影娟娟披拂于风轩月墀之下,正如予与山人在龙河上跌坐剧谈,大咲相对时也。玩图三叹,曷胜遐思!洪武九年九月衍题。”《题王叔明双竹图》
天界寺位于南唐护龙河西,故又称“龙河寺”。道衍提到的这幅《双竹图》是他替另一位僧人守仁所请,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由题跋的内容可知,洪武九年王蒙暂回杭州旧业,道衍亦奉旨还苏州西山海云院。
此番重展《双竹图》,脑海中重现龙河共处时“趺坐剧谈”、“大笑相对”的画面,不由得“玩图三叹”。
5 命运转折
我们不知道,在 1380 年秋天之前,王蒙是否同道衍聊起过他游太白山的经历,以及那幅《太白山图》。
我们也不能百分百确定,在 1380 年秋天天童寺内的彻夜畅谈中,寺内高僧是否跟道衍聊起那个曾经来游并留下画作的王蒙。毕竟,以道衍与王蒙的交情,由其在卷后作跋无疑能令画卷增色。
然而即使当时道衍确实在卷后作跋文,今天的我们也看不见了。在接下来的两三年内,道衍和王蒙这对相差近 30 岁的忘年交的命运轨迹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明 佚名 明太祖朱元璋坐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382 年,马皇后去世,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子。在场的道衍一看出燕王朱棣的命相不凡,借僧录司左善世,也是他在天界寺时的好友宗泐的推荐,得以跟随朱棣来其封地北平。等待了那么多年,道衍终于可以尽展生平绝学,开始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惊天密谋。
1385 年,胡惟庸案爆发的第五年,牵连范围越来越广。连逍遥世外的王蒙也因曾受邀至胡府中看画被下狱。他已经 78 岁了,再也经不住折磨,在这一年的秋天死于狱中。
最初听闻王蒙下狱中的消息,深怕被殃及的天童寺的僧人将《太白山图》上的王蒙之印小心切割下,暗中保存。直到事情告一段落,才又将其重新粘贴回去。
箭头所指即“王蒙之印”
今天《太白山图》卷后最早的一则题跋出于宗泐之手,时间是 1386 年,也就是王蒙去世一年后。因为宗泐提及了王蒙受元良禅师之邀作画的经过,可以推测王蒙与胡惟庸案的关系洗清大概就在此前不久,否则连印章都切下了,天童寺僧人更不敢找人为其作跋。
王蒙能如此快的获得平反,必定少不了一些大人物的帮助。宗泐官居僧录司左善世,是佛教界的领袖,又是最早为《太白山图》作跋之人,由他出手相助的可能性最大。
《太白山图》卷后的宗泐题跋
身在北京的道衍深受倚仗,或许他也曾通过朱棣对此事施加影响。但即使昔日好友纷纷为其奔走,那个倪瓒口中“笔力能扛鼎”、五百年一见的绝世天才,终究离开了这个世界。
昔年白下对床时,长看晴窗扫竹枝。
今日山中黄鹤去,满林苍雪不胜悲。
《题王叔明画竹》
在冬天的北平听闻老友的死讯,道衍心中的悲怆多过纷飞满林的鹅毛大雪。龙河趺坐、白下对床,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
6 靖难首功
洪武三十一年 (1398) ,朱元璋驾崩,皇长孙朱允文继位,是为建文帝。
在谋臣的建议下,朝廷实行削藩。眼看诸王相继获罪,道衍密劝朱棣起兵。朱棣心中犹豫:
“民心向彼,奈何?”
“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明 佚名 明成祖朱棣坐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为了让朱棣彻底下定决心,道衍请来著名的相士、卜者,进一步揭示天道。而随后的招募人才,甚至是练兵,都由道衍全权负责。为了掩人耳目,他在燕王府的后苑修建了厚墙环绕的地穴,同时在外面饲养鹅鸭,以混淆打造军器的声音。
次年六月,朱棣正式起兵,以诛杀齐泰、黄子澄为名,号称“奉天靖难”,道衍则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
朱棣攻城略地之际,南军主帅李景隆趁隙袭击北平。道衍亲自指挥守城军队,与朱棣的援军里外夹攻,大破南军。此后几次关键的退军与进兵的决断,也都来自道衍的运筹帷幄,连“毋下城邑,疾趋京师”的决胜之策亦出自道衍。
三年后,大事告成。道衍以首功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
明 佚名 姚广孝坐像 藏处不详
已然功成名就的姚广孝不肯蓄发,不受皇帝所赐宫人,金银珠宝亦都散与乡人,退朝后仍着黑色的僧衣,故人称其为“黑衣宰相”。
他监修《太祖实录》,接替解缙纂修《永乐大典》,辅佐太子,教皇长孙读书,连皇帝见到他都得尊称一声“少师”。
姚广孝将早年从席应真学得的兵法韬略、阴阳术数施展到了极致,想必先师在九泉之下,也应含笑。人生似乎已无什么遗憾,亦没有什么再能令他动心。
7 往事回首
永乐十五年 (1417) 秋七月十一日,北平庆寿寺,一个南方口音和尚自称来自宁波天童,有一物要呈与太子少师姚广孝一见。
此人带来的不是其他,正是那幅作于五十多年前的王蒙真迹——《太白山图》。
《太白山图》中的万工池与今日的万工池
遥想 1380 年第一次踏上通往天童寺的 20 里松径时,自己不过 46 岁,正值壮年,豪气纵横得像一个剑客游侠:
“洪武十三年秋七月,余游甬东,挟策振襟,踰江绝海……虽鲸波之洶涌,鸢岭之崔嵬,遒途之危囏,豺虎之横虐,皆弗暇顾也。”《送芳上人游甬东序》
在结束云游踏上归程的数月后,他如此给也准备一游甬东的友僧讲述此番经历。只是他说得不像是要去参禅证悟,倒像是慷慨激昂地奔赴刀山火海。
那么多年过去,他于卷末提笔,依然似有冲天的豪气要喷涌而出:
《太白山图》卷末的姚广孝题跋
我忆先年游海上,胆气粗豪一何壮。
潮音听罢便翻身,会稽诸山都入望。
太白峰高缥缈间,白云为乡秋浩荡。
只疑蓬莱移在此,华顶雁山俱退让。
独行策杖探幽深,爽气拂拂穿衣襟。
风生阴谷猛虎啸,霜落老树穷猿吟。
斯须经由小白岭,二十里路青松阴。
涧空水浅红叶堕,径险石滑苍苔侵。
无人作伴心不怯,好如剑客来游侠。
扳萝陟磴不知倦,目视云霄路旁歇。
鹭池倒浸玲珑岩,寺藏岩畔真奇绝。
烟霞林麓拔地起,金银楼阁凌空设。
欢然如入芙蓉城,庞眉老禅来出迎。
松堂扫榻忘旅况,石鼎煮茗输真情。
何幸明时逢有道,不惜永夜谈无生。
黄鹤山人瘦如鹤,胸中礧磈填邱壑。
妙笔描成太白图,郑虔祁岳宜潜缩。
观公持卷来相视,惊喜舒开叹奇作。
肆意挥毫为一题,老眼昏华泪双落。
全诗 133 个字,开头简述当年南下云游的行程,中间部分为回忆二十里松径的一路所见 (即文章的第一部分) 。长诗的最后为回忆到达天童寺后受到僧人热情接待、彻夜长谈的内容,以及此番云壑禅师持画远来请其作跋,展卷顿生无限感概的心情。
时光荏苒,在耄耋之年得见此图,外人眼中那个冷酷无情的“黑衣宰相”亦不能不为之动情,泪流满面。
一年后,姚广孝病逝,终年 84 岁。他死后,成为了第一位配享明成祖庙庭的文臣。但对于视名利如浮云的“黑衣宰相”来说,这些或许都不比能在死前一睹“黄鹤山樵”的《太白山图》来得重要。
在那幅画里,有骨瘦如鹤的知己故人,还有那个“无人作伴心不怯,好如剑客来游侠”的,年轻的自己。
参考文献
张廷玉等《明史》
谷应泰等《明史纪事本末》
姚广孝《逃虚类稿》《逃虚子诗集补遗》
天童寺志编纂委员会《新修天童寺志》
台北故宫博物院编《元四大家》
余圣华《王蒙〈太白山图〉创作时间考》
马季戈《王蒙的生平及其艺术》
END
作者丨吃畫人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古月
排版 | 薛梦缘
经公众号“吃畫人” (微信ID:chihuaren93)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