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衍、逃避、讨好,你处理社交问题的方式,决定孩子今后的朋友圈

2022-01-28 21:31:02

南京皮研所 http://www.9baojie.com

我女儿四岁,今天在楼下玩的时候,有个孩子带着点橡皮泥在玩,我女儿走过去跟她说“姐姐,我能一起玩吗?”那个女孩说“走开,我不想跟你玩”。女儿挺失落的,跟着人家走了一会,人家都没理她。

女儿失落地趴在我怀里挺委屈地说姐姐不跟她玩,我说“没事,你去找别的小朋友去玩呀!”女儿告诉我“姐姐带的橡皮泥,别人都喜欢和姐姐一起玩”。

女儿这么说,我立马回家拿了一大桶橡皮泥出来让她分给小朋友们一起玩,那个女孩后来也凑过来了,我女儿却说“我不跟你玩了,我有朋友了,我和他们一起玩”。

看到女儿这样说话后,突然觉得自己刚刚有点“心胸狭隘了”。其实小孩子的世界很单纯,反而是大人想得有点复杂化。孩子委屈地跟你控诉“妈妈,他们都不和我玩”时,我们该怎么回答呢?家长不同的处理方式,决定了孩子今后的“朋友圈”。

“妈妈,他们都不和我玩”,第一种回答:不和你玩,你可以去找别的小朋友玩

“妈妈,他们都不和我玩”,第一种回答:不和你玩,你可以去找别的小朋友玩。这是我看过家长处理方式中最多的一种回答。这种回答通常带着“敷衍和想当然”,觉得孩子“交友”失败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时间长了孩子之间熟悉了,这种问题就不会出现了。

“不和你玩,你可以去找别的小朋友玩”:敷衍式回答

“不和你玩,你可以去找别的小朋友玩”,说实话,这种处理方法显得比较“敷衍”。表面上看似给了孩子“交友”受挫后的另一种选择,但对于孩子来说很难再往前迈出一步。

人都怕失败,更何况孩子呢,而且你只是说出让他去找别的小朋友玩,但孩子却不知道那么多小朋友,哪个会愿意和自己玩,要是再被拒绝了怎么办。

也许少数孩子会有勇气再去尝试看能够有另外的小朋友和自己玩,但是大多数孩子都会选择呆呆地站在小朋友后面,默默地看他们玩,不敢再次尝试融入。

这种回答会给孩子的未来铸就一个“小心翼翼的朋友圈”

家长的敷衍回答,就是把孩子社交能力培养不当一回事了,孩子今后社交能力怎么样全凭自己摸索。如果孩子以后交到了朋友,他们会对待这个朋友特别小心翼翼,害怕对方不和自己玩,通常这种性格的孩子朋友圈不太大,容易下意识地出现社交谨慎以及社交自卑感。

“妈妈,他们都不和我玩”,第二种回答:不玩就不玩,我们不稀罕,你就自己玩

“妈妈,他们都不和我玩”,第二种回答:不玩就不玩,我们不稀罕,你就自己玩。给出这种回答的妈妈,通常性格比较强势,不懂得迂回曲折。虽说“不是一路人,没必要强行在一起”。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世界比较单纯,这样的处理方式过于“极端”。

“不玩就不玩,我们不稀罕,你就自己玩”:逃避型回答

有些妈妈的性格比较直,看到孩子被排挤,内心不免比较气愤,就会比较直接告诉孩子“没必要强迫自己融入不合适的群体中去”。家长这种处理方式在大人的世界里可行性不错,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却容易带来潜在的社交隐患:

今后孩子一面临“社交困难”时,直接就会采取退缩躲避的方式,碰到性格相投的小朋友还好,如果没有,孩子则可能成为被孤立的对象,一直都是一个人玩,甚至今后都不会有属于自己的“朋友”;孩子在处理不同年龄段的社交关系时,不懂得“迂回”,对自我的认知比较高,容易把“别人不和我玩这件事看做是对方的问题”;“不玩就不玩,我们不稀罕”,家长这样的处理方式带有极端且强势的意味,性格比较强势的孩子,在社交关系上表现为:即便已经建立了朋友关系,感情也很容易变紧张。

这种回答会给孩子的未来铸就一个“空洞的朋友圈”

作为家长,当你以一种强势、坚决的语气去告诉孩子这样处理问题时,无形中也会影响孩子。当他们再次面临社交问题时,他们同样会以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来处理“不和我玩,我还不愿意和你玩呢”。

这样的性格,会让孩子以为“你不和我玩,是你的损失,而不是我的损失”。无法建立正确的自我的认知,也就是小时候没朋友,长大了还是没朋友,有朋友也破裂了,朋友圈比较“空洞”。

“妈妈,他们都不和我玩”,第三种回答:你把你的玩具分享给小朋友,这样大家就会和你玩了

有些爸爸妈妈看到自家孩子社交受挫后,会给孩子提出建议“你要不要把你的玩具/零食分享给其他小朋友,这样大家就会和你玩了”。孩子采纳建议后,果然很奏效,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孩子习得了交友关键:想方法讨好就能有朋友一起玩。

“你把你的玩具分享给小朋友,这样大家就会和你玩了”:讨好式回答

作为父母,我们能很快洞悉怎么做能够让孩子交到朋友,甚至成为小朋友中最受欢迎的那一个。但是这样的方式真的好吗?讨好式回答虽然能够让孩子尽快融入群体,但是会让孩子养成讨好型人格委屈自己、甚至会过早地变得“势力”,伤害自己。

这种回答会给孩子的未来铸就一个“危险的朋友圈”

为什么说这样的回答会让孩子的朋友圈变得危险?说个例子:有个朋友女儿上小学后为了尽快交到朋友,经常拿父母给的零花钱请同学吃东西玩,这个女孩因为这样的举动成了班里的香饽饽,都抢着和他玩,做朋友。

久而久之,这些同学开始渐渐开始不满足了,要求朋友女儿每天把钱给他们,否则就都不和她玩了。金额越来越大,朋友女儿钱不够了就偷妈妈的,后面实在没有了,几个同学把朋友女儿逼得家都不敢回,这才被朋友发现。

“讨好式回答”虽说能够让孩子快速交到朋友,但是通过利益交换(特别是和金钱相关)得到的友谊,不仅对孩子成长没好处,反而会影响性格发育,甚至影响今后人身安全。

“妈妈,他们都不和我玩”,第四种回答:没事,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在玩什么

上面的三种回答并不是说完全不好,而是单独用不好、不讲究场景不好,在孩子委屈巴巴地跟你说“妈妈,他们都不和我玩”,我们不妨采用一种迂回的方式来引导他们该如何正确融入进去,下面这个小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没事,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在玩什么”:可参考型回答

我们家孩子3岁的时候到小区里玩,别的小朋友不跟他玩,有“社交牛逼症的我”立马承诺儿子:看着老妈,小朋友马上都会跟你玩。我就拍手把几个小朋友都叫过来,阿姨跟你们玩老鹰捉小鸡好不好?

这一招基本没有失败过,每次好多小朋友都过来一起玩,我儿子就是老鹰,不一会我就让他们一起玩,这种方式实施了1年多,后来我儿子再也没跟我说过没人跟他玩,他越来越自信胆大,不害怕了,见小朋友都凑过去玩的很好。

想拥有一个“社交牛逼症”的娃,妈妈的做法真的很重要

除非你家娃属于“天生有社交牛逼症”的,否则孩子的社交能力需要家长想方设法去培养。孩子在外面遇到了被孤立的情况,家长不要着急、也不要想太多,孩子的世界没那么复杂。缓解孩子的情绪,再想办法让孩子融入进去,久而久之,社交能力就慢慢培养出来了。

具体做法,家长牢记三个小细节就够了:

细节一:认可孩子的情绪,不要敷衍,“小朋友不和你玩,很伤心对不对,没关系,妈妈和你一起去看看小朋友都在玩什么好吗?”细节二: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告诉孩子为什么那些小朋友不和你玩,是他们经常就是一个小集体、还是他们注意力在某件事上、还是小朋友故意排挤。细节三:想办法、给建议,孩子无法分析自己被排挤的根源,但家长可以,千万不要一味带着孩子逃避这样的社交困难,引导他们克服困难才是正解。孩子的社交往往是最容易最简单的,家长不要想得太复杂化,处理方式更不要过于极端。

CiCi妈寄语:关注CiCi妈妈说育儿,专注于婴儿睡眠以及家庭喂养知识分享。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要给CiCi妈点个赞并分享给更多的人!有任何育儿疑问,都可以关注并私信我,看到都会回复。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我们

楚北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教育科研、体育健康、商旅生涯、国际资讯、综艺娱乐、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版权信息

楚北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