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北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教育科研、体育健康、商旅生涯、国际资讯、综艺娱乐、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2-01-19 22:57:56
人们常说,学会了很多道理,却依旧可能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如果放在“婚姻与爱情”的范围里,更是能让很多人心有戚戚。
所以,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情形:人们在劝别人的时候,说得头头是道;而一旦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却当局者迷,半点也没有了当初劝别人时候的清醒与睿智。
就像电视剧《如懿传》里“如懿劝和敬公主和亲”这个名场面,年少时第一次看这里,只觉得解气,暗爽,因为皇后也终于体会到了“有苦说不出”的痛;后来再看,渐渐有点心疼和敬公主“不如生在百姓家”的悲哀;
然而最近一次重温,在留意到如懿说出的几句话之后,忽然感觉有那么几分讽刺:
原来,如懿对“身份”二字早已认识得那么清楚,对身份背后的“束缚”与“无奈”也早已入木三分;然而在多年之后,她自己却因为不满皇帝“将帝王身份凌驾于夫妻情义之上”而怨念难解,直至闹出“断发”的激烈场面。
也许,只因如懿始终没有搞明白一件重要的事:在感情的世界里,你在别人心里的位置其实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特殊、那么重要。
01劝别人的时候越睿智,轮到自己头上的时候反而可能越糊涂
《如懿传》里,皇帝与皇后只有一个嫡出的女儿:和敬公主璟瑟。然而,虽然皇帝对璟瑟百般娇宠,但是当蒙古科尔沁部求亲的时候,皇帝出于对大局、对利益等各个方面的考虑,也不得不决定让璟瑟远嫁和亲。
只是皇帝终究不忍心自己当面对璟瑟说,于是把这个得罪人的苦差事扔给了纯妃与如懿。
纯妃到底是个老实人,她劝说公主的那套说辞太没新意,翻来覆去只围绕着未来的驸马如何尊贵、如何有前程来说,璟瑟根本听不进去。
如懿却舍弃了这些场面话,用清冷平静的声音击穿了公主的心理防线:
皇上执掌四方,就需安邦定国;皇后娘娘位居中宫,就需母仪天下;公主是天之娇女,就需为国家尽心尽力,为皇上皇后尽辅佐之责。在这个宫里,卑微如奴才,尊贵如公主,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责任,别无选择。
另一方面,为了宽慰皇帝“不舍爱女”的心情,如懿也用类似的论调劝说他:
皇上是天下人的君王,有着多重的身份。公主先是帝王家臣,然后才是父母之女。
这些话,着实说得又简明又通透,既与对方“无奈的心情”产生了共情,又让对方不得不出于“责任”二字而接受这种无奈的现实。
然而,此刻的如懿越通透,就越让人心里难受:
既然她对皇帝的“多重身份”那么理解,为何轮到她自己的时候,却依旧只肯以“我的少年郎”这个身份去要求他、衡量他?
当嘉妃诬陷如懿与安吉大师私通的时候,皇帝为了证明如懿的清白,不得不对如懿的宫女惢心用刑求证;这是他作为“皇帝”的身份、堵住悠悠之口的最好办法,但那时的如懿,却没了此时的“理解”,心里充满着“你不信任我”的失望;
当皇帝迷恋寒香见,请求如懿劝香见顺服的时候,如懿心里的委屈难过确实让人心疼;然而,既然她早就曾对和敬公主说过“皇后就需母仪天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话,又何必任由自己沉浸在“物是人非”的失落情绪里、苦了自己呢?
甚至到了后来,皇帝知道自己错怪了如懿、不惜低声下气向她说出了“毕竟朕是皇帝,即使朕不去看你,你能不能先来看看朕”这样又无奈又委屈的话,这对于处于“君王”身份的他来说,已经实属难得;
但如懿并没有以“皇后”的身份接受来自一个“皇帝”的示好,而是以“妻子”的身份、冷冷地将这个“今不如昔”的男人拒之千里。
不是说如懿不值得同情,也不是说如懿就必须原谅皇帝;
只是,在看过“如懿劝公主”这个名场面之后,在发觉如懿对人性、对身份早就有着非常现实的认知之后,实在忍不住替如懿悲哀:
她什么都看透了,却唯独没明白,自己在感情里也不过是个凡夫俗子,也照样逃不过人性的底层规律。
她以为,自己与皇帝的青梅竹马之情是无价之宝,可以让她拥有超脱于“身份”之外的特殊地位,可以永远拥有与皇帝“只讲夫妻,不谈君臣”的资格。
而实际上,曾经她所以为的“与众不同”,都只不过是恋爱中的女人所幻想出的粉红泡泡罢了。
02再炽热的感情,也要面对“名誉”与“利益”的选择
让人不禁想起《知否》里的林小娘。
林小娘与如懿,这两个女人看似完全不搭边,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们却犯了同样的错误。
在林小娘最得宠的日子里,某个夜晚,她一边与盛纮灯下小酌,一边含笑回忆着独属于她与他的美好初见:
记得那天我正与老太太一起做针线,纮郎你一掀帘子进来,带着一身茉莉花的香,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你当时的样子。
而盛纮也动情地表示:霜儿,我永远都不会让你后悔。
相比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王大娘子,林小娘与盛纮之间,有着“先恋爱后结婚”的感情基础,有着“一身茉莉花香”的年少情怀,有着“都曾孤苦无依”的同病相怜;
林小娘以为,这些东西注定了她是“无可取代”的,注定会成为她的“尚方宝剑”;无论她犯下多大的错,都可以用撒个娇、认个错的方式轻松过关。
再加上林小娘的刻意逢迎,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局面看起来确确实实是她已经把盛纮“牢牢抓住”了。
于是林小娘更飘了,胆子也更大了。其实她本不傻,她之所以敢“飘”,敢“大胆”,是因为她太相信“爱情”的力量,以为靠着爱情就能永远拿捏住盛纮,盛纮永远舍不得把她怎么样。
就连闹出“墨兰私情”这么大的事,林小娘也信心满满地以为自己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让盛纮“乖乖回到我的手掌心”,“与我和好如初”。
然而,她聪明一世,却终究都是小聪明。她根本没有想过,盛纮作为一个大家庭的“主君”,爱情虽然能让他“上头”,但“个人前程”与“家族利益”更是他视如性命的东西;
一旦触及到个人利益、家族利益的底线,再多的“情怀”也得乖乖让路。
林小娘妄图以“爱情”作为支点,去撬动盛纮心里“名誉”与“利益”的底线,固然是贪得无厌、痴人说梦,但也确实让人唏嘘。
但凡她能把自己在盛紘心里的位置估量得稍微低一点,把爱情的力量估量得稍微小一点,最终又何至于落得一败涂地、乱棍加身的结局?
03过分放大爱情的力量,终究只能苦了自己
如懿与林小娘,她们共同的问题在于,过分放大了“爱情”的影响力,模糊了“男女相悦”与“个人身份职责”的边界。
不管是如懿的“真情”也好,还是林小娘的“假意”也罢,她们都对爱情的力量赋予了太多的想象力,以为它无坚不摧,以为它能卓然超脱于人性之外、永远能被仰视、永远被特殊对待。
实则,人不仅仅是感情动物,更是理性的动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而“情比金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正餐”之外的“高级甜品”。
就像唐明皇与杨贵妃,前脚还在长生殿里起誓发愿,“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后脚仓皇途径马嵬坡的时候,就上演了“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曾经的“三千宠爱在一身”尚且只落得个“君王掩面救不得”,至于那几分“青樱红荔”的年少情怀、那一场“一身茉莉花香”的惊鸿初见,又能多出几许特殊之处呢?
如懿是聪明人,可惜一番“身份论”与“责任论”只能劝解别人,轮到自己头上,却苦苦执着,不肯灵活变通。
林小娘更是“聪明”人,靠着一番“我放着外头的正室娘子不做、却心甘情愿给你做妾二十年”的动情言论、就能活得比正房大娘子都风光;
但她终究是疏忽了:再浓烈的爱情也有耗尽的一天,再厉害的感情牌也有败给现实利益的一天。
看不到爱情“局限性”的女人,再聪明、再有心机,也是枉然呀。
04结语与启示
说这么多,不是宣扬“不要相信爱情”,更没有给林小娘洗白的意思,而是有那么几点启示,值得留意:
第一,“自我价值感”固然重要,但不必非要在爱情里去证明。
人活于世,谁都希望自己活得有价值,活得与众不同,说得简单点,至少“不白活一回”;但,大可不必将这种“价值”寄托在一场“爱情”里。
再炽热的感情,都会有渐渐归于平淡的那一天;如果将自己宝贵的人生价值与其绑定在一起,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而与善变的感情苦苦纠缠,又如何对得起自己的美好年华?
第二,在感情世界里,要敢于承认自己没那么“特殊”,没那么“重要”。
这不是“怂”,也不是“不信任对方”,而是敢于面对真实的人性规律。
除了极个别的情况之外,其实人与人的区别并没有那么大;
尤其在复杂而微妙的感情世界里,别人得不到的特殊待遇,我们很大可能也同样得不到,不管是否曾经青梅竹马,不管是否曾经惊鸿一瞥。
而取消了“爱情神圣滤镜”,给自己一片更真实的生活空间,这样,反而能用更平和、更从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悲欢。
从如懿到林小娘,她们的不同经历都在说明同一个道理:人固然可以相信爱情的美好,相信爱情的力量,但真没必要奢求爱情的“过分强大”。
就好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边界”、超过边界就力不从心一样,每一段感情其实也有自己的“边界”,边界之内,风和日丽、你侬我侬;边界之外,终究还是冰冷而现实的人性呀。
#怎么处理好夫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