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北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教育科研、体育健康、商旅生涯、国际资讯、综艺娱乐、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2-01-16 23:10:17
终于轮到腾讯了。
今天上午,某业内人士刚爆料:BAT某一家要出大事了。
下午,国家工信部就宣布:对腾讯采取过渡性的行政指导措施,要求对于即将发布的App新产品,以及既有App产品的更新版本,上架前需经工信部组织技术检测,检测合格后正常上架。
说白了就是今后腾讯的所有APP,都要经过工信部检测合格之后,才能上架或者更新版本。
当然,这不影响已经下载使用的APP版本。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腾讯这次为什么遭受了工信部铁拳?
自今年年初以来,工信部开展了一场“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发现腾讯旗下9款产品存在违规行为,先后4次被公开通报,违反了2021年信息通信业“行风纠风”相关要求。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腾讯旗下APP多次违规没有及时整改,存在诸如欺骗误导强迫用户、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等违规情况。
所以这次工信部出手,没检测合格的APP不准更新、上新。
也就是说,你不体面,国家就来帮你体面。
作为国内社交之王,目前腾讯微信活跃用户12.6亿,QQ活跃用户5.7亿。
这意味着本次“行政指导”,很有可能波及数亿用户。
我们上面说过,腾讯此次被罚,是因为9款APP“侵害用户权益”,说白了就是超额收集个人隐私、不授权不让用等等。
202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生效,规定互联网巨头必须调整APP,向用户明确隐私政策,优化开屏弹窗等等。
腾讯正好撞到了枪口上。
从1994年中国接入第一条64K网络专线开始,中国互联网已经狂奔了27年。
国家整顿APP的铁拳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突然打下来?
因为巨头们所作所为已经无法无天了!
除了腾讯系APP,第二个出来挨打的应该是阿里。
阿里对收集个人隐私数据的重视程度无人能出其右。
事实上,在马云治下,阿里巴巴将数据看成是它的生命线,通过其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国人的一举一动都在其掌握之中。
2017年淘宝推出千人千面,他们造出这个高大上的新词,实际上就是每个人的淘宝界面都不一样,都基于算法进行“量身定制”。
千人千面极大避开了用户之间的比价行为,大数据杀熟从此畅通无阻。
举个例子,去年3·8节,淘宝大数据杀熟翻车,一款洗面奶,5个用户5个价,花88块买的天猫vip会员价竟然最高。
不交会员费便宜,交了钱反而更贵,这特么是耍猴呢?
第三个出来挨打的应该是滴滴。
要论违规收集用户数据,滴滴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滴滴在中国坐拥5亿用户,每年出行次数高达80多亿次。
几亿中国人,每天叫滴滴、坐滴滴,可以说,滴滴掌握了中国所有用户的个人信息、通勤、出行,以及城市所有街景数据。
2015年滴滴大数据研究中心,就通过自己掌握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推演出了国家各部委在7月13日和14日这两天的加班情况,结果得出中纪委最低调,公安部最繁忙。
第四个出来挨打的是美团。
美团收集用户隐私数据,可以用不择手段来形容。
去年底,一篇《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的文章刷屏,甚至被《人民日报》搬上了头条。
一个美团用户付费开通会员后,发现同一地点、同一商家的外卖配送费从2块钱悄悄变成了6块钱。
匪夷所思的是当他用另一部没登陆会员的手机点餐,同一时间、同一店铺配送费又回到了2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杀熟现象?
全是美团大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
第五个出来挨打的是携程。
携程宰客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同一张机票,金卡会员比普通用户贵几十块,钻石会员比金卡又贵几十块。
这只是它的常规操作,还有更狠的。
当你在网上订票的时候,它会监测你的浏览器。如果你用的是谷歌浏览器,价格凭空要贵几块到几十块不等;如果你改成360浏览器,价格又回到了正常水平。
为什么?
因为它会根据不同浏览器的用户画像,对价格进行动态调整,你说这气不气人?
在万物互联的今天,数据安全越来越重要。
最近两年,国家对APP的监管也是十分严格。
比如今年以来,工信部、网信办通报了多次APP违规案例,腾讯、头条、阿里、百度等巨头旗下APP全部中招,超过50%的APP涉及“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20%涉及“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
数据触目惊心。
此次工信部对腾讯采取行政指导措施,不达标不准上架与更新,这意味着APP合规监管跨进了新的时代,以前蒙眼狂奔的时代一去不返。
我们希望各大巨头积极主动地拥抱监管,任何企业和APP,如果敢以收集中国用户隐私数据、侵犯用户权益为代价,换取资本市场的金元与利益,那就是死路一条。